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 > 夕阳风采

【我与我的祖国征文选登】亦精亦诚,济世人生——记首都医科大学原副校长、名老中医王道瑞教授

——记首都医科大学原副校长、名老中医王道瑞教授

人生路漫漫,几十年转瞬即逝,几十年沧海桑田。在祖国的长期建设中,有这样一位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:年轻时支援边疆,年老后服务家乡——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原副校长、名老中医王道瑞教授。我们十分有幸能够拜访到老先生,由于我们的到访,先生也翻开了他的记忆相册。

砰砰砰”,随着急促的敲门声,思绪回到50年前的一个雨夜——还在睡梦中的年轻的王道瑞医生急忙起身,还没看见人,就听见焦急的呼喊声:“王医生救命啊,家里媳妇要自杀,趁我们不注意刚偷喝了‘敌敌畏’,现在躺在火炕上没动静了!”王教授一听,抓起草帽,背上药箱,光着脚就往老乡家里跑。


20190905156767128121803317.jpg


跑过一路泥泞后,进屋一看,患者呼吸心跳都还在,此时药箱里只有尼可刹米能够兴奋呼吸中枢,暂时缓解患者症状,于是王教授赶紧给患者打了一针。当时的条件艰苦,药箱里只有几支尼可刹米、一根导尿管、一支5毫升的注射器和一支3毫升的注射器,根据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,王医生的脑子里快速组合出一个办法——盐汤探吐,也就是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提及的。时间不等人,王教授扫了一眼旁边,看到一口大锅,急忙吩咐家里人把盐融化在锅里煮沸,待冷却后他赶紧拿出一根导尿管顺着鼻子插进去,再拿出一支5毫升的注射器一下一下的把盐水推进去。凭着一根导尿管和一支注射器把这个人救活了,临走前也不忘叮嘱家人:“把蚕豆打碎,放在锅里熬水喝,这样能让她好得快一些。”

在一旁的我们不断的惊叹之声,一下把王教授拉回现实。这些事情似乎在老先生看来已经不足为提:“这些都是当年响应毛主席号召,面向三个地方——面向农村、面向边疆、面向基层,我们毕业之后,从山西到新疆,北京一个不留。”,看着王教授一脸坚定,我们问道:“青海那么艰苦,您为什么选择去青海呢?”王教授笑了:“青海因为海拔原因,大家都不想去,当时我在学校是学生干部、支部书记,看到大家都不想去,我就提出去这里。”

虽然王教授说得很轻松,但我们还是为他主动要求去艰苦地方的决心表示敬佩,因为我们知道,这一去就是二十年。面对没吃过的青稞,酸酸的味道开始难以接受;面对寸草难生的高寒地带,只有单调的土豆、包心菜;面对吃肉艰难的偏远地区,只有过年过节时生产队才按照人头给每家略分一点。这二十年来,他都未曾叫苦叫累,难咽的青稞他慢慢习惯;咸咸的腌菜他表示满足;甚至生产队分给邻居牧民家的一点肉,他们也会收好等着他回来吃。想到这,老先生轻轻闭上眼睛点点头,一头银发熠熠闪光,脸上洋溢出感动的神情:“青海人啊,真的非常淳朴善良。”

王教授也曾骑过“宝马”、翻过雪山,只为完成当时的任务——办合作医疗。任务之紧急、路途之遥远,外加高原空气稀薄,整整走了八个小时,把马匹累趴下,王教授也只是稍作休息继续上路。对于这些艰苦的回忆,王教授幽默地说道:“在当时这种环境,观赏沿途的风景也是个乐......”

妙手回春的王教授救了许多条命,也治好了当地无数人的病,百姓都十分爱戴他、舍不得他,国家卫生建设需要,将他从基层调到西宁市。1980年,由于青海医学院中医系缺少师资,王教授调入了青海医学院。国家恢复高考后,当年需要培训三年制的工农兵学员,总共50人,光是给王教授分配就有25个学生。后来他的学生都大有一番作为。1984年,青海医学院在新生招生时,缺少讲“古医文”的老师,在学校主教毕业年级《瘟病》的王教授便担此重任。这一教就是中医的四门课,尽管教学任务重,他依然一丝不苟,每一门课都予以重视。同年,他在青海医学院任学系党支部副书记,兼系副主任,可是并没有安排主任。一心教书的他找到了校领导,领导说:“你就一边上课一边干,我看看你有多大本事,我不能给你配人。”在一旁的我们替教授打抱不平,教授也笑了:“后来我才知道,他的意思是怕我跑了。这样我就两三门课照上,系里的工作照干。”


20190905156767134864604995.jpg


在他热爱的青海医学院任职八年,为了给学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,恰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校,王教授回到了北京,投身于首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。初进学校的教授当起了班主任,当时条件艰苦,刚刚建校,上课还没有教材。在青海就开始做主编的教授,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写作的能力,很快编出了学校的第一本教材——《中医学》。“因为咱们不是一家用,我就联系全国的专科院校联合编中医教材,一共7家,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为正式教材出版,全国都用这个。”他骄傲的向我们介绍,也拿出了已经出版的书向给我们展示。看着他编写的一本本教材,我们也看到了王教授对中医事业的热爱、对传承发扬中医学的决心和信心。

后来,老先生历任北京医专教务处长、副校长、党委书记,直至任职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。多年投身医学教育事业,带领教学团队成功申请了许多有利于医疗学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,为国家的医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

20190905156767138640600815.jpg


2003年王教授从领导岗位退休。退休至今十几年从未间断在中医临床岗位继续服务百姓,诊治帮助无数患者;整理著名老中医医案讲稿成书;举办中医讲座;授徒带教,并成立了自己的中医工作室,退而不休,孜孜不倦。此外,每周一他都会回到自己的老家——顺义张喜庄卫生院出诊,以最低挂号费为当地百姓看病,常常半天要接诊五六十名患者,午饭经常推迟到一两点钟。他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,很多患者从河北山东等地慕名远道赶来求治,王教授不顾年高,只要患者有求,必尽全力。

我们一行人临走前,王教授笃定地说到:“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们,我在青海工作20年,我无怨无悔,当年我们班一共50人,我们立志要为国家奋斗50年!”如今,虽然他在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岗位上服务已超过五十年,但近八十岁高龄的老先生每天早晨坚持长跑,锻炼身体,他说“我要把掌握的这点知识传承下去,要让中医发扬光大,帮助更多患者。”

几十年兢兢业业,二十年扎根边疆,肯于吃苦,全神贯注,为中国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,潮白河畔留下了他大公无私的身影,他受到百姓的爱戴。 “党和人民培养我信任我,我才有一身本领”,王老怀揣大医精诚之心服务百姓,教书育人,悬壶济世,与共和国共成长!


点击此处观看视频